小煎猫配资 经典老电影《阿诗玛》拍摄记忆
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影坛诞生的歌舞片经典《阿诗玛》,其创作历程堪称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幕后史诗。这部由杨丽坤、包斯尔联袂主演的银幕佳作,自1964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载入中国电影史册。
影片的筹备工作可追溯至1956年,当时诗人公刘将彝族叙事长诗《阿诗玛》改编为电影剧本,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随即启动拍摄计划,《人民文学》杂志还刊登了这部剧本。然而次年风云突变,剧本整理者黄铁、杨智勇、公刘相继被划为右派分子,项目被迫中断。1960年,著名文学家李广田对剧本进行重新修订,却因其被定性为\"右倾机会主义分子\"而再度搁浅。直至1963年,海燕厂才重新组建摄制组,由资深导演刘琼执掌导筒,李广田担任文学顾问。
展开剩余70%在取景方面,创作团队原定以云南为主要拍摄地,后因预算紧张及大型设备运输困难,最终选定浙江缙云县东渡镇麻弄村——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云南石林极为相似。影片中阿黑策马救美的经典场景取景于芙蓉峡,而彝族姑娘浣纱的动人画面则摄于仙都前湖村河滩。值得一提的是,为真实还原彝族文化,主创人员曾专程赴云南石林地区深入采风,在海宜村、亩竹箐等村寨体验生活。
选角过程同样波折重重。起初杨丽坤并非首选,剧组顾虑其普通话不够标准及声乐表现力。原计划启用《五朵金花》中第三位金花的扮演者,后经上影厂领导推荐,导演刘琼与摄影师许琦经过考察,认为杨丽坤具备独特气质。尽管中央对主角人选高度关注,全国范围内也进行了广泛遴选,最终仍确定由杨丽坤担纲。为消除各方疑虑,许琦特意拍摄试镜片段呈送中央,展示其普通话的显著提升,终获一致认可。
音乐创作方面,作曲家葛炎历时两年深入云南彝族聚居区采风。在为\"阿诗玛被抢\"情节配乐时,他始终未能满意创作效果,直到在哑巴山寨偶然听闻妇女主任吟唱的《可吼调》,顿获灵感,将其改编为男声合唱与二胡独奏段落,成就了影片经典配乐。
影片在摄影技法上多有创新:为表现地主夫妇惊恐神态,摄影团队运用\"哈哈镜\"原理,以涂银活动板配合绳索牵引,制造出夸张的变形效果;为营造神话氛围,则采用凡士林涂抹镜头或透过特殊玻璃取景的手法,赋予画面朦胧诗意。
1963年11月,完成四本样片后获得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陈荒煤的高度评价。次年夏审片时,副部长夏衍虽肯定艺术成就,但认为爱情主题与当时政治氛围不符,建议先在香港试映。随后文化部开展整风运动,影片被批为\"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观\"遭到禁映,主创人员亦受牵连。这部命运多舛的杰作,直至1979年元旦才得以与全国观众见面。
发布于:福建省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智财资本配资 印度经济回暖会是昙花一现吗?
- 下一篇:没有了